金华市聚合八方强力合力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
发布日期:2013年04月11日
金华市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机动车排气污染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很大。有关方面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已经占了城市空气污染物中的30%以上,大气环境污染已经从过去的煤烟型向煤烟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转变。为此,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去年,该市成立了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并出台了《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同时以该实施方案为指导完成了市区油气回收改造加油站点近67个,拨付了油气改造以奖代补资金三批约121.3万元,实现了5县市7家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通过省环保厅委托,检测机动车约31.5万辆,淘汰各类汽车约13332辆。今年,该市又将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列为十大民生实事,并采取八大强有力的举措,合力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抓车辆排气污染检测,从技术能力上保障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该市将在完成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监督管理和环保标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的基础上,实施配备10条检测线的金华市机动车排气检测中心站的建设,并大力推进全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的建设运行和所有检测站工况法检测的改造升级,构架形成市区4个、7县(市)15个以上车辆排气污染检测与环保标志发放点的网络,全面实现车辆排气污染检测与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信息省、市、县三级联网,达到机动车检测机构市县全覆盖、工况法检测市县全推进、排气检测和标志发放信息省市县全共享的目标。同时把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纳入公安部门机动车检验项目,并随之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机动车排气路检与集中停放地监督性抽检,力求实现全年应检测车辆环保检测率达80%以上。
二是抓环保标志分类管理,从体制机制上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将对全市所有在用、新购、转入机动车发放绿标和黄标两种环保标志,并争取在二年内标志发放率累计达80%以上。同时将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对未取得环保标志的机动车,不得上路行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年检手续;对“黄标车”,限定行驶区域和时间;对无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以及违规进入限行区域的“黄标车”,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查处。随之还将配套建立完善的超标排放机动车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举报排放黑烟车辆。
三是抓高排放机动车淘汰,从重点顽结上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该市将对经维修或者改造后排气污染仍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和列入高排放车型目录且达到报废年限的机动车予以强制报废,并完成市区清洁能源公交车2013年更替约100台的目标。同时按照分类引导、适当补助、鼓励报废、促进更新的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排放机动车更新淘汰,以消除机动车排气污染中的“大户”。
四是抓排气维修行业管理,从后续配套上服务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制定车辆排气维修行业环保管理规范,把维修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技术性能指标纳入维修质量保证体系,排气维修列入车辆维修单位二保内容,并加强对从事排气治理维修的单位、人员资质管理和考核,完善对车辆排气维修行业的准入与管理,确保排气超标车辆能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维修机构能定期将维修治理的有关信息报送环保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能依法处罚弄虚作假的维修机构。
五是抓油气回收油品升级,从源头根本上抓好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该市要求在今年全面完成全市284个加油站、54个油罐车、3个储油库的油气回收体系建设和常态化运行,并继续按照《金华市区油气回收综合治理以奖代补办法》对市区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油气回收项目建设分期分批进行奖励补助。据统计,该市市本级2012年已有45家加油站和21辆油罐车完成了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市财政根据奖励办法共发放油气回收综合治理项目奖励资金121.3万元。同时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实行车用汽、柴油国Ⅳ标准,并积极推进普及甲醇汽(柴)油试点工作。
六是抓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从相关领域上支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甲醇汽(柴)油、电力等清洁能源机动车,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使用,逐步扩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按需建设城市道路畅通工程和公共自行车租用网络,努力实现便捷公共交通,有效管理建筑工地和渣土车,全面倡导绿色交通和环保出行,积极争取列入国家清洁能源机动车试点城市。
七是抓监管机构队伍完善,从组织领导上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该市将督促所辖各县(市)把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同时成立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及技术机构,依法对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拟订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机动车排气污染对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控制目标和对策,做好必要的资金和设备保障。
八是抓排气污染防治宣传,从思想认识上带动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宣传栏、简报、主题活动等宣传阵地,积极通过广告推广、集中宣传、发放资料、图片展示、书写标语、网络造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扩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